圖片
首頁 > 玉山國家公園 > 玉山典藏案例
字體大小

清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保留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開闢的道路,娓娓道出臺灣開發的歷史。在鄭氏治的陰影下,清政府對臺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的態度,然臺灣氣候溫和、土地 肥沃,吸引無數中國閩粵地區的人民前來開墾。清領末期,臺灣位於東亞重要航道,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

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原住民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舉進犯,清政府只得派船 政大臣沈葆楨來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 道路通達東部。

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 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中國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政後, 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 日人治台以後,推行「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和彈藥。

大正三年 (1914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荷阿雷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 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兄弟受日警圍勦,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 戰基地。大正八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以便包圍塔馬荷社,此路於大正十年完工,全長約 125公里。

昭和六年,日人又開闢連接 里壟(東關山)至六龜(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 從此散布在荖濃溪及拉庫拉庫溪兩岸的住民,完全在日人的俯瞰之中,從警備線上之「中 之關駐在所」可直接監視玉穗社,南北挾攻玉穗之圖即將得逞。

昭和八年(1933)拉荷阿雷出降 ,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族抗日行動才告一段落。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是清政府對臺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為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日治時期開闢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及關山越警備線,為日人在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族抗日的英勇。

    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東埔至八通關草原 自然、人文及生態再訓研習活動。
    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2008年東埔至八通關草原 自然、人文及生態再訓研習活動,參加人數約30人。(2008年5月15日-18日)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聯合玉警隊執行八通關日治越嶺古道保育巡查工作,沿途林相完整生態及人文史蹟相當豐富,巡查結果並無發現不法盜獵情事。
    辦理「花漾玉山-Tataka、八通關百花饗宴」活動。
1 2 34
展開/收合全部
展開/收合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