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保留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開闢的道路,娓娓道出臺灣開發的歷史。在鄭氏治臺的陰影下,清政府對臺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的態度,然臺灣氣候溫和、土地 肥沃,吸引無數中國閩粵地區的人民前來開墾。清領末期,臺灣位於東亞重要航道,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
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原住民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舉進犯,清政府只得派船 政大臣沈葆楨來臺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 道路通達東部。
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 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中國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臺,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臺政後, 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 日人治台以後,推行「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和彈藥。
大正三年 (1914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荷阿雷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 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兄弟受日警圍勦,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 戰基地。大正八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以便包圍塔馬荷社,此路於大正十年完工,全長約 125公里。
昭和六年,日人又開闢連接 里壟(臺東關山)至六龜(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 從此散布在荖濃溪及拉庫拉庫溪兩岸的住民,完全在日人的俯瞰之中,從警備線上之「中 之關駐在所」可直接監視玉穗社,南北挾攻玉穗之圖即將得逞。
昭和八年(1933)拉荷阿雷出降 ,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族抗日行動才告一段落。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是清政府對臺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為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日治時期開闢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及關山越警備線,為日人在臺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族抗日的英勇。
-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支線相關圖資整理建置」採購案
相關典藏: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支線相關圖資整理建置」採購案-交通設施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支線相關圖資整理建置」採購案-紀念物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支線相關圖資整理建置」採購案-駐在所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支線相關圖資整理建置案成果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支線相關圖資整理建置-圖資套叠成果
- 3Y10402--「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西段現況勘查」
八通關古道西段於民國76 年委託楊南郡進行調查研究,完成園區內自東埔一鄰至大水窟一段古道路線之考證,以及營盤址、石階群等重要史蹟據點的文字與圖像紀錄,堪稱八通關古道最重要的研究文獻。然而此調查研究距今已逾27年,期間發生如921 地震、八八水災等重大自然災害,古道西段目前的保存狀況亟待調查更新,並運用GPS 及數位影像,以精確標定古道路線及沿線史蹟據點之位置,為古道保存現況進行更豐富完整的影像紀錄。
相關典藏:
.104年度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西段現況勘查
-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東段複勘調查
根據前次調查成果,仍有「Nunusun 經馬霍拉斯溪至巨木水池」及「Lambas經塔洛木至玉里山西稜」此兩段古道路線尚須進一步的調查考證,以確認古道行經路線與保存現況,徹底釐清瞭解清古道東段之全線路徑與保存現況。
相關典藏:
.103年度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東段複勘調查-成果報告
-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東段勘查
始於清光緒元年吳光亮總兵親率飛虎軍團所闢建的八通關古道,西起為竹山清水溪畔的林圮埔,由此經鳳凰山、和社,於東埔一鄰進入國家公園,東至卓溪山而下抵花蓮玉里出口,全長約152 公里。而八通關古道東段行經最原始、杳無人跡的生態保護區,加以荒廢百年,路徑多已湮失於榛莽荊蔓中又或坍塌傾頹之餘,為免先人遺跡就此荒廢,特興此案,由專家學者團體進行現況調查與記錄。
相關典藏:
.101年度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東段勘查-成果報告
- 日治八通關越嶺古道文化資源管理與遊憩計畫
本研究經由現場調查記錄日古道沿線各個資源點與設施的現況,經與過往研究記錄之資源狀況比對後研判對文化資源造成衝擊之成因,並根據文獻回顧、法令規範、國內外經營管理範例等分析,研擬規劃各項經營管理與管制措施。
相關典藏:
.日治八通關越嶺古道文化資源管理與遊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