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墾丁候鳥保育史
恆春半島位於臺灣最南端,是南遷至菲律賓度冬候鳥的天然通道。每年秋季落山風初起時,紅尾伯勞與灰面鷲大量過境恆春半島,促使當地人產生獵捕動機。

「候鳥保護計畫」近因始於民國67年6月,台中鳥會會長吳森雄於「日本鳥類保護聯盟會議」遭日人責問臺灣猛禽大量獵捕事宜。同年8月,日本野鳥理事長專程來台調查秘獵事宜。10月漢聲雜誌刊登第一篇有關灰面鷲絕望困境的報導,點燃了保育灰面鷲的火炬。民國68年10月,臺灣地區保育團體、媒體等於滿州鄉舉行保護候鳥座談會,引起臺灣媒體關注。
民國70年營建署成立,國家公園組主動辦理相關宣導事宜,於恆春地區同時舉辦國家公園畫展、生態攝影、鳥類攝影展及鳥類幻燈片欣賞等相關活動,自此展開墾丁國家公園漫長的候鳥保護歷程。隨著生態教育紮根及墾管處、屏東縣野鳥學會努力之下,墾丁候鳥季發展為「墾丁賞鷹季」及「墾丁雁鴨季」二個不同季節的賞鳥活動,是遊客至墾丁國家公園旅遊的2個季節性活動代表。
- 配合「墾丁候鳥季」的揭開序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臺灣猛禽研究會攝製完成「候鳥之旅,墾丁之愛」候鳥保育宣導短片,為擴大影片宣導效果,特假台北市in89豪華數位影院舉行首映記者會,內政部營建署署長、歷任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及各界關心保育的人士與民間團體百餘人共赴盛會。
- 為杜絕獵捕行為的發生,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屏東林區管理處、滿州鄉公所輔導滿州鄉原生植物及環境生態保育協會成立護鷹巡守隊,並假滿州鄉公所共同為巡守隊授旗並贈予巡守裝備,期能引領社區民眾與地方社團主動?與保育巡守工作,並在候鳥過境期間達到嚇阻及巡護目的。
- 墾丁國家公園舉辦「琅嶠鷹季」系列活動及「白鷺鷥的祝福」賞鳥活動。
墾丁國家公園舉辦「琅嶠鷹季」賞鷹活動,10梯次約有12780人參加;「白鷺鷥的祝福」賞鳥活動,2梯次約有150人參加。 每年九月起至十月是赤腹鷹及灰面鵟鷹等猛禽過境臺灣的期間,今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經邀集各單位籌辦「琅嶠鷹季」活動,各項活動於九月及十月陸續舉辦,首先登場的是9月15、16日早上6點至11點舉辦的「秋飛起來是鷹」社頂賞鳥活動,另外在墾丁森林遊樂區也有「猛禽生態展」及「社頂群鷹會」戶外賞鳥及闖關遊戲。10月5日有「我愛候鳥歌唱比賽」,10月13日有「滿州賞鷹博覽會」活動。
相關典藏:
.琅嶠鷹季旗幟-紫
.琅嶠鷹季旗幟-紅
.琅嶠鷹季旗幟-綠
.琅嶠鷹季旗幟-藍
.琅嶠鷹季-海報二OO二
.九十六年琅嶠鷹季「風中之翼滿州賞鷹博覽會」邀卡
.二OO八琅嶠鷹季-邀請函
.二OO八琅嶠鷹季-海報
- 辦理社區民眾宣導活動滿州鄉公所辦理恆春半島「護野鳥、反獵鷹」座談會。
96年度「保護候鳥」工作計畫辦理社區民眾宣導活動於是日晚上,由保育研究課配合屏東縣警察局與國家公園警察大隊墾丁警察隊在滿州鄉公所辦理96年度恆春半島「護野鳥、反獵鷹」座談會,針對與會民眾進行生態保育專題報告及宣導。
- 完成委託辦理過境猛禽調查計畫調查工作。
96年度「保護候鳥」工作計畫委託辦理過境猛禽調查計畫,已完成調查工作,秋季過境調查自96年9月1日起進行2個月,至96年10月31日止,野外調查結果如下:赤腹鷹139,083隻(為歷年調查第5大數量)、灰面鵟鷹23,650隻(為歷年調查第3大數量)、蜂鷹216隻、日本松雀鷹158隻、北雀鷹1隻、蒼鷹3隻、鵟5隻、澤鵟20隻、魚鷹21隻、黃爪隼1隻、紅隼20隻(渡冬個體數未重複計算)、遊隼25隻、燕隼35隻、黑鳶1隻、黑冠鵑隼2隻(1999年於墾丁發現之臺灣本島新紀錄種)及禿鷲1隻,共有16種日行性遷徙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