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首頁 > 臺灣登山史 > 臺灣百年登山史 > 總論
書本圖示
臺灣登山史總論
字體大小

臺灣登山史 分期階段總表

 

界分
前登山史年代
時期 山作為文化生計的生活場域 山作為統治開發的資源場域
手段目的 登山作為手段 登山作為手段
階段 史前與原初生活階段 山區武裝探險階段
時間斷點 史前~1874 1874~1926
階段描述 史前時代到日治末國家全面統治山區前,山是「原初豐裕社會」的生活場域。自1624年起荷西殖民勢力到明鄭清初,漢人墾殖日多,平原諸社已成「熟番」,山區仍屬化外之地;山區活動雖有登山行為之實,目的卻是為了生計與文化生活。 晚清治台政策改變,尤其牡丹社事件後,「開山撫番」雷厲風行。日本統治初期,利用「開山撫番」及部落間社路進行山區武裝探險調查;山區探險調查雖有登山之實也「首登」許多高山,但登山僅為手段,目的是為政治統治與資源開發。
階段屬性   政經資源的山 —————►
生活文化的山 —————►  
總論篇章 生活的山/變色風雲
階段時間 史前~1926
圖片
界分
登山史年代
時期 山作為挑戰探險的休憩場域
手段目的 登山作為目的
階段 近代登山開展階段 百岳縱走會師階段
時間斷點 1926~1972 1972~1981
階段描述 日治末自1926年起山區皆以統治,「隘勇線」全面裁撤轉為理蕃道路;「台灣山岳會」成立,確立近代登山開展階段,登山成為目的而非手段。戰後初期登山再探險乃此階段延續;山區能管制,需特許社團才能登山。 戰後在管制下登山再探險,「四大天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創中央山脈大縱走藍白會師;「百岳俱樂部成立」,高山縱走與大會師蔚為風潮。自此,登山健行始成國人休憩一環,大量山屋與步道設施興建,大專登山社團一開始蓬勃。
階段屬性   百岳運動的山 —————►
探險挑戰的山 —————►  
總論篇章 管制的山/特許登行 百岳的山/推波助瀾
階段時間 1926~1972 1972~1981
圖片
界分
登山史年代
時期 山作為挑戰探險的休憩場域
手段目的 登山作為目的
階段 海外內攀登多元階段 山林首務教育階段
時間斷點 1981~2002 2002~2012
階段描述 百岳縱走會師依舊,但對不少登山者失去挑戰吸引力;技術攀登興起,對外轉為「海外遠征」,對內轉為攀登與技術溯溪。傳統健行登山亦連結技術或學術,轉為中級山探勘與古道調查;而1990末,登山朝專業化與休閒化兩極發展,多元繽紛。 百岳縱走會師、海內外攀登、技術溯溪、中級山與古道探勘持續,入山管制鬆綁惜未充分配套;登山社團萎縮,登山更朝休閒化,但山難頻傳。展望廿一世紀登山,山林守護與山岳文教發展蓬勃,教育守護日益重要!
階段屬性   文化生態守護的山 —————►
技術與休閒的山 —————►  
總論篇章 多元的山/百花齊放 展望的山/教育守護
階段時間 1981~2002 200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