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單元為環境教育系列教室,分為生態物種教室、特殊場域教室及創新遊憩教室。生態物種教室(動、植物教室),介紹各國家公園具代表性的物種;特殊場域教室介紹各國家公園特有的地形地貌及地質;創新遊憩教室介紹目前各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舉辦的創新遊憩系列活動。
特殊場域教室
火山地形
大屯火山群彙的地質資源,除了有13處溫泉、四散分佈的大大小小噴氣孔,以及噴氣孔周邊黃色的硫磺結晶,與氣勢磅礡、霧氣蒸騰的地熱之外;火口湖與斷層,亦是火山區內最典型的景觀特徵。
- 火山岩的種類及礦物程。
- 火山體
- 火山口

整個大屯火山群的火山岩完全以安山岩為主,安山岩的成分以斜長石和鐵鎂礦物為主,鐵鎂礦物中以普通輝石、紫蘇輝石及角閃石最常見,在野外觀察所採集到的標本,會發現有些顏色較深、結晶較大的礦物,肉眼即可見到,這些就是鐵鎂礦物,至於其他的部分就不太容易用肉眼看到結晶,這樣的組織稱為斑狀組織,是安山岩一個很大的特徵哦!除了普通輝石、紫蘇輝石與角閃石等鐵鎂礦物較常見外,偶而也可見到橄欖石及黑雲母。由不同的火山噴發、不同的出露地點的熔岩流中,各種鐵鎂礦物的含量並不一致,因此依據鐵鎂礦物的種類與含量的多寡,將安山岩細分為六大不同的岩類:兩輝安山岩、含角閃石兩輝安山岩、夾橄欖石角閃石兩輝安山岩、角閃石兩輝安山岩、紫蘇輝石角閃石安山岩及角閃石安山岩等。

在野外所見到的火山外形,依據噴發的型式與成份的差異,可分為三種:盾狀火山、錐狀火山和複式火山。盾狀火山外形呈扁平低緩,底部甚大,坡度甚緩,形狀如平放地上的盾牌,熔岩流以流動性較佳的玄武岩質岩漿為主,因此在以安山岩為主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看不到此種火山。錐狀火山則是具較陡坡的圓錐狀外形,如果是由噴發出的大量火山碎屑岩渣所堆積而成的火山稱為火山渣錐;若是由黏致性較大、流動性較差的中性或酸性熔岩所形成的火山,通常呈鐘狀的渾圓外形,不具有火山口,形狀像倒置的碗,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紗帽山、大尖後山等都屬此種錐狀火山。
複式火山的外形呈圓錐狀,上部坡度較陡,下部較平緩,是由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交替噴出成互層所形成,又稱為層狀火山,頂部具有明顯的火山口,全世界大部分的火山,尤其是位於島弧的火山,均屬於此種火山體。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火山都以複式火山為主,如七星山、小觀音山、大屯山、竹子山及磺嘴山等都是。
地底岩漿噴出地表形成火山,頂上常形成一個凹陷的盆地,稱之為火山口。火山噴發停止後,火山口常會積水成湖,稱為火口湖,如長白山的天池即是。火山口依形成機制的不同可分為3種,爆裂火山口,陷落火山口與沉陷火山口。爆裂火山口是火山把其通道頂端爆開,形成凹陷之火山口;陷落火山口是火山噴發後期,岩漿庫掏空,新的岩漿來不及補充,因此無法承受上部岩層的重量,於是造成陷落所形成。至於沉陷火山口則與大地構造有關,在火山噴發前,岩漿上昇的同時發生陷落所形成,然後岩漿沿著下陷所形成的裂隙噴出。國家公園的主要火山都有爆裂火山口,不過因受到風化侵蝕的作用,大都已不明顯。並且在火山開始噴發時,先形成一沉陷火山口,然後岩漿沿著陷落的周圍裂隙噴發至地表,構成今日火山的排列方式。
資訊來源:http://www.ymsnp.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5&gp=0&Itemid=181
垃圾掩埋場
高雄都會公園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及橋頭區,面積約 95 公頃 ,為內政部營建署依據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都會區域休閒設施發展方案」及「高雄都會公園開發計畫」,於都會區中綠化興建大型的公園綠地,為國內首座都會公園,也是目前臺灣面積最大的都會公園。園區係包含原高雄市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基地封場後再綠化而成,具有改善環境品質功能,同時兼顧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防災、緩衝等多元化的角色,是一座多用途的大型都會生態公園。
一、自然特色主題說明
(一) 「都市之肺 」- 都會區的綠色基地
高雄都會公園大型的綠地空間扮演都市之肺之角色,發揮都市森林綠地之環保機能、防災機能與提供多樣化動物棲地環境,公園的主要建設目標除休閒遊憩外,並希望達成增進環境景觀資源及改善地區環境品質之保健功能。基於上述原則,園區設計係結合都市森林與生態植栽之理念,並將垃圾掩埋場土地再生綠化使用,可謂國內首處真正落實環保與遊憩並行之大型都會公園
(二) 「生態綠化的實踐 」- 植物特色
此公園為垃圾掩埋後土地再利用而綠美化,園區採取大量植栽綠化,營造多樣化的綠地空間,園區配置樹林區、草原、水生植物生態池、賞景花園 … 等豐富的植被環境。植栽除了植物種類具多樣性、龐雜度高,結合都市森林理念及生態綠化方式植栽,植栽綠化導入「成長型復育公園」理念,選取適合南部氣候的原生種植物之鄉土樹種,以現地育苗成長後依喬木與灌木組合栽植,並搭配庭園景觀植物、動物蜜源與食草植物,栽植種類超過 260 種,數量超過 12 萬株樹苗。
(三) 「動物新樂園」-動物生態特色
高雄都會公園多樣豐富化的植物種類與場域規劃,營造出森林、灌叢、草原、水塘、溪流、建物,空曠地等不同的環境形態,這些多樣的生態棲地環境,吸引了不同的昆蟲、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動物進駐覓食、活動、棲息與繁殖,不同動物之間持續發生的捕食、共生等交互關係,建構出都會公園的動物生態系統。
二、 人文特色主題說明
(一) 「化腐朽為神奇 」- 垃圾掩埋場土地活化再利用
高雄都會公園基地發展過程可見證臺灣都會區經濟開發後,衍生廢棄物處理與垃圾掩埋場之環保課題實例,例如垃圾掩埋場中垃圾分解會產生沼氣問題,本園可見到掩埋區基地沼氣收集設施,可阻絕沼氣自表層逸散,經由沼氣發電,最高可產生電力約為 5000 千瓦,相當可供 7000 戶家庭用電之產能。從 民國 78 年 4 月 14 日 行政院核定「高雄都會公園開發計畫」到 98 年 4 月 19 日 全區完工啟用,本園建設時期長達 20 年;而從「鄰避」的垃圾掩埋場到「鄰近」的公園綠地,正是廢棄土地再生活化利用之實案,也成為環境教育之活教材場所。

(二) 「從鄰避到鄰近」-多樣設施與活動提供都會區民眾健康樂活園地
由於垃圾掩埋場特殊基地背景,公園開發時導入「成長型公園」、「多功能使用」及「分區使用管理」理念,依據園區基地特性,規劃成一、二期園區,一期園區為動態活動區,以金雞報時日晷雕塑為中心標幟,配以動態活動區如:球場與綠色大草原、室內展示場所,以增加高雄地區居民休閒場所與綠地體驗。二期園區為森林植物區,係由垃圾及覆土交疊所堆置成的大面積山坡,經由種植多樣性植栽及步道設施環境,提供民眾散步、賞景使用,滿足動態及靜態休閒遊憩活動之需求。另依據各場地設施特色,進行分區管理進行保育與利用,使園區發揮多樣功能特色,讓本公園成為具有環保、生態、休閒、藝術、運動、防災、環境教育之多主題特色公園。

高雄都會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係依據垃圾掩埋場轉變成公園綠地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以園區的動植物資源、環境生態、土地利用的環境變遷、生態管理的實務與運用等主題,規劃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期望藉由現場參觀解說、互動遊戲、戶外實作等各課程教學方式,引導民眾能思考與檢視我們需要何種的生活環境,進而落實參與愛護環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 高雄都會公園管理站 高介志 】
資訊來源:高雄都會公園管理站 高介志
峽谷
太魯閣峽谷殊異的地質構造與現象,植物大多屬於陽性且耐旱的適應石灰岩地形的植物,在貧瘠環境立足生長的適應石灰岩地形的植物,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種子傳播機制如樟葉槭、臺灣蘆竹等是靠風力傳播,桑科榕屬、莢迷類等藉由鳥類傳播,太魯閣櫟的堅果則由囓齒類動物代為傳播。峽谷地區的植物世界展現強韌的生命力,掙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與清麗的山水相互輝映。每逢秋冬時節,蒼翠的山林隨著溫度與溼度的變化,常見的青楓、九芎、無患子、阿里山千金榆等樹轉為點點黃紅,粧點出太魯閣秋冬的獨特風情,萬分迷人。峭壁千仞的峽谷地區,可發現臺灣獼猴、長鬃山羊、臺灣野豬、大赤鼯鼠、赤腹松鼠等哺乳動物的活動蹤跡,以及烏頭翁、小雨燕、綠繡眼、紫嘯鶇、頭烏線等約九十種鳥類活動此間,另外,砂卡礑溪谷是溪流動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大多數是屬於河海迴游性的物種,如蝦虎科、鱸鰻、臺灣絨毛蟹等,是太魯閣地區終年觀察溪流生態的最佳場域。

資訊來源: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2&mm=2&sm=0&page=2

高山森林
廣大的森林,乃國家公園植物的寶庫。不但芘蔭了生棲萬物,亦免土壤受雨水沖刷,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繆爾說:「任何笨蛋都能毀壞樹木,樹木不能自衛,也不會逃跑;而破壞樹木者卻絕少種樹,即使種植也無法恢復原來雄偉的原始巨木。」樹木對人類的貢獻絕非僅止於木材、紙漿、醫藥,絕非僅能砍伐、摘取以應用,因此國家公園中的一草一木、森林、草原都希望是隨其自然的生息。
森林的形成與土壤、 雨量及氣溫等條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國家公園區內雨量豐沛,雖有乾濕季之分,但乾季時 仍有相當的降雨,且濕度極高,因此形成面積廣大的森林,並依海拔高度,區分為亞高山針 葉樹林、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暖溫帶雨林及熱帶雨林等五種群系。
資訊來源:
http://www.ysnp.gov.tw/resourcesoverview.aspx?id=5
http://www.ysnp.gov.tw/yushanphoto_view.aspx?cid=1&id=20
冰河地形 - 雪山圈谷
雪山1號圈谷
雪山1號圈谷位於雪山主峰的東北方,形狀呈長橢圓形,開口朝向東北,長約1,000公尺,最寬處約600公尺。圈谷最低處在長軸的最東北處,海拔高度約3,500公尺,大略位在通往雪山主峰的步道出黑森林處,這裡也是觀看雪山1號圈谷最佳的觀景點,尤其是冰雪覆蓋的冬季。雪山1號圈谷的谷底與兩側山坡都布滿了碎石,與一叢叢玉山杜鵑及成匍匐狀生長的玉山圓柏。這些碎石堆是臺灣高山稜頂兩側常見的景觀。雖然某些碎石堆位於岩崖或岩溝(又可稱蝕溝)的坡腳處,但是雪山圈谷內的許多碎石堆,布滿在非岩崖或崖溝坡腳下的坡頂附近。這應該是屬於冰緣區冰風化作用在原地造成岩石崩裂或碎裂的結果,而不是落石型的崩山作用所造成的(楊建夫,1996)。至於臺灣的圈谷是否為冰斗地形,仍有許多疑點待地球科學者研究澄清。
雪山2號圈谷

雪山2號圈谷位於北稜角正北側,呈橢圓形狀,開口朝北,長約600公尺,寬約400公尺。圈谷最低處海拔高度約3,630公尺,是臺灣高度最高的高山圈谷。雪山2號圈谷有比較明顯的長軸陡坡與谷底緩坡的坡剖面轉折點,同時長軸與短軸比也比1號圈谷來的小(2號為 600/400=1.5;1號為1000/600=1.67),這表示2號圈谷的形狀較1號圓潤(楊建夫,1996)。這些地形幾何特性都表示雪山2號圈谷比較像冰斗的形貌。此外,2號圈谷的谷底,有條由北稜角左側稜線延伸而來的小稜線,延伸至谷底形成高約5公尺的小丘,布滿了碎石。鹿野忠雄(1934)認為這是「端堆石堤」,也就是冰河作用的端冰磧。雪山2號圈谷的谷底與兩側坡壁,全都布滿了碎石,這是冰緣區冰風化作用的產物。
冰河地形 - 南湖山區
南湖山區的自然環境類似寒原,對於地處亞熱帶的台灣而言是很罕見難得的。暮春冰雪漸融,玉山杜鵑率先報春,杜鵑花海蔚為奇觀;夏季是南湖山區最繽紛燦爛的時節,國寶級的南湖柳葉菜在貧瘠的裸岩地綻放,堪稱群芳之首,此時也是鳥獸最為活躍的季節,如台灣黑熊、台灣水鹿、雪山草蜥、台灣噪眉紛紛出現;秋季早晚溫差更大,草木逐漸枯黃,萬物漸寂;嚴寒的冬天,厚厚的白雪覆蓋著南湖山區,玉山圓柏孤立雪地中,十分醒目。南湖山區獨特的生育地,孕育美麗且脆弱的生態體系,是台灣的瑰寶,值得珍惜。
資訊來源:
http://www.spnp.gov.tw/Article.aspx?a=Hmpz2h1yAYc%3d&lang=1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2&mm=2&sm=0&page=3
閩南建築
閩粵傳統民宅為主的僑匯空間營造
1870年以後,少數幸運的出洋客得以致富,有足夠的能力返鄉興建房舍。他們仍多以閩粵傳統建築作為「衣錦還鄉」的象徵,而少興修具有西式風格的洋樓。例如光緒二年(1876年)動工、二十六年(1900年)完工的金門山后中堡,即採傳統閩南建築型式,興建二落大厝民居建築十六棟、宗祠一棟、三落大厝鄉塾一棟共十八棟;不僅是僑領、富商,一般的出洋者也時有興建傳統民居以「光宗耀祖」之例。對多數清末致富的歸僑而言,他們保有傳統仕紳的觀念,期待「商而優則仕」。捐官買爵及興建傳統大宅,是他們認為衣錦還鄉、功成名就的表徵,而據有殖民樣式特徵的「洋樓」還不是他們選擇的文化形式。在1890年代以前僑匯返鄉建屋,即使有興建洋樓之例子,也多出現於傳統民宅的附屬建築,獨棟洋樓明顯較少。
閩南傳統建築類型
閩粵傳統民宅的基本形制是合院,「一明兩暗」的三開間可以說是原型。

三合院民宅
在三合院部分,有一落二攑頭及一落四攑頭兩種主要類型。空間組織包括三開間的大落(俗稱正廳或祖堂)及東西對稱的兩廂(俗稱攑頭)。兩廂之攑頭若為單間。則為「掛兩房」(一落二攑頭),若為二開間則為「掛四房」(一落四攑頭),靠近正廳者稱為「上攑」,靠外側則稱為「下」。當然,有一些衍生的類型,如正身(主屋)為一五開間的形式,是為五間兩攑頭或五間四攑頭。

四合院民宅
四合院則有二落大厝、三落大厝、迴向(倒座)等類型。這種建築形態,泛稱為「一顆印」。三落大厝有兩類形態。第一類是在二落大厝後,配置一個一落二攑頭,稱為後落(後進),形式上屬於三進宅屋;雖為三進,但第二進建築仍是宅屋的主體,稱為中落,因此屋頂高度最高;而後落常因使用機能上之故,通常作為儲藏農具或雜糧之用,反而成為次要的空間,事實上可說是二落大厝的擴大。第二類是三進建築,屋高節節上升,第三進為主體空間。

合院增建類型
若因人口的增加、分產的需要或經濟能力的提升,必須進行擴增時,通常以橫向或縱向的擴建方式,甚至是兩者兼用。以橫向擴增(多間式擴增)來說,有擴大前攑頭及入口的二落大厝作法,或往左右增建的陟歸(凸規)、護厝(護龍。)

僑鄉文化
中西合璧的僑鄉文化
近代僑鄉社會的面貌,反映了南洋殖民文化與閩南文化融合的過程及結果,並具體再現於物質文化或價值觀的變遷上。在當時的金門,有了較充裕資金的僑鄉家庭,物質生活明顯提高,並透過歸僑的媒介,引入外來文化,飲食、服飾、建築、日常用語、信仰、公共衛生等生活方式,普遍受到南洋殖民地的影響,呈現了混血融合的嶄新風貌。

▲ 【中西合璧的洋樓建築 - 僑鄉文化展示館】

▲ 【中西合璧的洋樓建築 - 得月樓】
飲食習慣的影響
在僑鄉,喝咖啡十分盛行,不僅是用餐的必需品,平日休閒時亦以咖啡款客,表現出富裕的生活品味。菜蔬裡喜用辣椒,也是源自南洋的習慣。閩南及潮汕地區的部份歸僑,受到南洋原住民的影響,嚼食檳榔為消遣。
服飾的影響
在1920年代,服飾開始擺脫傳統的束縛。男士於正式場合穿著的對襟棉上衣逐漸消失,由體面的全套西服大衣取代,鈕扣單雙排都有,布料有深色或熱帶白色,通常又會佩帶西帽、領帶或領結。女士的旗袍,用料講究、剪裁合身,袖子短又有束口,裙叉開得較高,下擺在腳踝關節恣意飄動,愈顯窈窕。

▲【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僑鄉飲食習慣】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秋,湖峰小學師生合照】

▲ 【歸僑興築之小西門公廁】
公共衛生的影響
見識了良好管理的西方殖民城市及租界,返鄉的出洋客對於公共衛生也多所注重。在金門的小西門村,村外的田間佇立了一座小型的洋樓式公共廁所,即是歸僑返鄉興築給村人所使用的。
外來語的影響
"落番"(下南洋)的金門人,為了適應異地的生活文化與風土民情,往往需要入境隨俗,學習當地的語言,這也使得福建話受到了南洋的影響。金門人叫市集為「吧剎」,即是馬來語Pasar的音譯;金錢稱「Reun」,也轉借自馬來語;還有「甲必丹」( Kap

僑鄉的教育啟蒙運動
民國建立以後,力圖摒棄清末改革後仍存在的封建教育傳統,但因政治不穩、經濟落後、教育經費短缺,致使公立學校發展緩慢,外國教會適時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閩粵僑鄉,還有華僑對於教育的挹注。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華僑興學蔚為風氣。當時的僑辦學校教育有四個特點:(1)重視初級教育,包括小學及幼稚園;(2)提倡女子教育,創辦專收女生的學校;(3)關注平民教育,致力消除文盲;(4)培養經商能力,為未來出洋預作準備。 特別是有鑒於僑鄉婦女的處境,當時有些知識份子大力主張要提高婦女地位,提出提高智識與教育水準、提高職業能力、提昇經濟地位等看法。同時,也不乏見到批評女子綁小腳陋習,或鼓勵年輕寡婦改嫁及鼓勵自由戀愛等進步思想的提倡。
戰地文化

地理位置
地處福建省東南方廈門灣內,東距臺灣約277公里,西距廈門外港約10公里,總面積150.456平方公里。
特色
金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留下豐富的古蹟文物、傳統聚落、戰地文化及自然資源。作為保障國家安全之第一防線,長期的戰備使金門列島處處可見防禦工事,從鄭成功的「反復明」到蔣介石的「反共復國」,一次次的戰火洗禮,皆留下深深的歷史痕跡;冷戰時期,作為民主世界與共產政權的最前哨,金門實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金門戰地文化是全世界從「熱戰」到「冷戰」,以致於邁向目前「和平共處」階段,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景觀。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1995年10月成立金門國家公園,是臺灣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地文化為主,並兼具自然生態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
從潛力看世界
金門戰地文化
|
廣島和平紀念館
|
|
---|---|---|
國家 | 臺灣 | 日本 |
時間 | 入選潛力點 2003年 | 登錄世遺 1996年 |
歷史年代 | 金門的開發最早始於晉代 | 原爆圓頂館於1915年建成 |
特殊價值 | 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景觀 | 祈禱永久和平的世界遺產 |
文化背景 | 冷戰時期,作為民主世界與共產政權的最前哨 |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地 |
心之旅
無論戰爭的開始是什麼理由或信念,不論戰爭結束的勝與敗。我們歷經戰爭洗禮過後,能留下什麼?這個問題,在金門建築與文化中一一忠實呈現。遠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近可記錄國共內戰。對民國40至60年代的臺灣而言,金門的地理位置不僅僅顯示在地圖上,也是存在心中一個固若金湯的堡壘,有著前線的防衛,臺灣才能有穩定發展的基礎。而今,兩岸交流中,金門仍是最前線,扮演的角色仍是交流的匯聚點。 二次大戰全世界幾乎有2/3的國家參與,全球用各種方式記錄這一段歷史,是為了讓後世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金門戰地文化具有代表性,記錄戰爭的事實與殘酷。現在,金門所呈現的是和平共處所帶來的繁華與希望,兩相對照的歷史,足以代表世界和平的縮影。
文化小博士
「風獅爺」鎮守在各村落的風口,為金門村落的守護神,堪稱金門島最重要的人文圖騰之一。大致可以分成三種,一種座落於聚落村口,另一則矗立在屋頂上,第三種則嵌置在牆壁之中,設置的目的在鎮風、止煞、避邪和祈福,起源則與金門早期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
百科小博士
1966 年開挖的翟山坑道是金門戰備工事偉大的傑作與歷史見證,位於古崗東南方,主要供登陸小艇回轉、運補使用。工事分為坑道及水道兩部分,坑道全長約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水道呈A字型,總長約357公尺,寬約11.5公尺,高約8公尺,可容納小艇42艘─坑道壁上繪有小艇停泊處號碼。
文旅地圖
潟湖
七股潟湖
位於台南縣七股鄉,面積約1,350公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潟湖,也是台江內海最後遺留,七股漁民稱為「內海仔」。潟湖優良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物,再加上人工養殖的魚塭,提供了黑面琵鷺等過境鳥類的食物來源,是牠們的最佳棲息地。在曾文溪口海堤的北岸浮覆沙洲,每年秋冬季節是觀賞保育類鳥類黑面琵鷺生態最佳的地點。
熱帶與亞熱帶季節林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生態特色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內之土地幾乎皆位於高位珊瑚礁地質地形環境,其植物林相受高位珊瑚礁地質地形及氣候條件影響,主要包括亞熱帶闊葉林與熱帶季風林 2 種森林型,而兼具亞熱帶闊葉林及熱帶季風林的高位珊瑚礁植被,因此其優勢樹種多為陽性樹種且根部具有溶解石灰岩地形的特性,植群特色為普遍有多籐蔓及淺根系等特徵,部份植物具氣根或帶針刺,尤以桑科榕屬的植物最具代表性,全區皆可見,此外,除桑科榕屬優勢植群及構樹、血桐、恆春厚殼樹、菊花木、黃槿、山棕等常見樹種外,以高密度之山豬枷密灌叢、密毛魔芋、臺灣魔芋、臺灣海棗及細穗草群落為重要及代表性植物。但因區內多數為人為破壞地植生,區內植物另一特色為種類少但數量多,因此大部分樹種於各座山皆可被觀察到。
南仁山生態保護區

- 地理位置:位於計畫區之東北端,東以狹長之海岸地帶瀕臨太平洋,西側約以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五十六等國有林班地範圍為界,南接佳樂水遊憩區,北面以太平山及其附近之山脊、山溝為界,面積約計5800公頃。
- 行政位置: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為墾丁國家公園所轄,地理位置於屏東縣滿州鄉境內,佔地面積約5800公頃,為一天然熱帶季風林雨林,是國內少數僅存之低海拔原始林。
- 地形地勢:全區之地型地勢大體上以太平山、南仁山、萬里得山、出風山、滿州山、豬月勞束山間之主山脊線向東西兩面傾斜,坡度陡峻,兼備丘陵、山谷、沼潭、溪流、山坡、草原等變化多端之地型地勢。
-
自然資源:
本區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罕見人跡,除南山路之窪地南仁湖為管理處管有之外,其餘地區均屬國有林班地,小部份地區已遭濫墾或改植人造林外,多為濃密原始林所覆蓋,其間孕育著上千種植生與各類野生動物,每年十月則有大批灰面鷲在此過境,景觀壯麗。完整之動物相及珍貴之植群,除富於學術研究價值外,並可以提供環境教育育及景觀欣賞使用,是墾丁國家公園之精華所在。
佔地廣達5800多公頃之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保留了台灣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森林。海拔526公尺之萬里得山為本區之最高點,次高點則為479公尺高之南仁山;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之東北季風,對於南仁山區的植物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迎風面的植被組成,以殼斗科、茶科、冬青科和八角茴香科為主,樹型較低矮,屬於亞熱帶或溫帶常綠闊葉森。這些科的植物在台灣中北部多分佈在海拔1000公尺處,而在南仁山區則僅在海拔500公尺以下即出現。另外,真菌類也有342種,其中擔子菌300種,子囊菌42種。
而在背風溪谷區,則以茜草科、大戟科及桑科等植物為主,具有支柱根、板根、幹生花及木質藤本等近似熱帶雨林的特徵。 根據有限之調查發現,此地區計有80種鳥類,24種蛇類,13種蜥蜴守宮,12種魚類,19種蛙類,11種哺乳類,5種龜鱉、16目77科416種自然資源昆蟲(其中鞘翅目117種、鱗翅目118 種),而蝴蝶則有7科65種之多、溪蟹--等等,故以動物種類而言,本區為墾丁國家公園之精華所在。
- 南仁湖:南仁山屬低海拔的丘陵地,在部分較開闊的盆地,因缺少出水口,而形成小型的湖泊或沼澤,此即所謂的南仁湖,其範圍包括3處水域:中央水域、獨立南仁湖及入口處之宜蘭潭或稱南仁古湖,總面積約28公頃。
- 環境教育步道由南仁山管理站為起點,至南仁湖畔,單趟路程約為4.3公里,來回共約8.6公里,路程時間約需2.5小時到3小時左右,進入此區需有較佳之體能及行動能力為宜,建議勿帶幼童進入。
資訊來源:
http://snnp.cpami.gov.tw/chinese/filesys/file/01_chinese/research/32/32_6a41be2a6d796accac7b25428d44e5be.pdf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高位珊瑚礁
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
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包含農委會於民國83年1月依據文資法公告之「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之範圍),與林務局之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相接鄰,全區大部份土地均為林業試驗所之試驗林地,小部份為國有林班地,面積計有 538.48公頃。 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與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相仳鄰,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最完整的珊瑚礁森林生態系,也是最具規模的石灰岩台地地形景觀之區域。

▲ 墾丁森林遊樂區的高位珊瑚礁最早隆起。

▲ 裂隙--珊瑚礁台地岩層裂開。

▲ 隆起高位珊瑚礁。
- 地理概況
- 植物相
- 動物相
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其地形呈現由中央高地向四周傾斜之丘陵台地,南面較陡,北面稍緩,最高點約300公尺。本區也是國家公園內最重要的石灰岩台地地形,為研究石灰岩地質之重要區域。
本區屬於抬昇之高位珊瑚礁岩(恆春石灰岩),生長其上之珊瑚礁植群,榕樹類植物之不定根、熱帶雨林、季風林植群及毛柿母樹林等混合體之景觀,獨具特色,更是各種野生動物生存繁殖之場所, 是典型的珊瑚礁森林生態系。
本區野生動物調查資料並不多,重要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台灣獮猴 、松雀鷹 、鳳頭蒼鷹、灰面鷲、大冠鷲 、領角鴞 、黃鸝等,並有珍貴之黃裳鳳蝶繁衍,是此區域重要的生態資源。
資訊來源: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環礁
東沙環礁
東沙環礁為一直徑約25公里的圓形環礁(參閱圖1),主要係由造礁珊瑚所建造而形成。環礁周圍的礁台在低潮時大部分會露出或接近水面,礁台長約46公里,寬約2公里,環礁上分別有東角、東北角、東南灣、西北尖角及西南尖角等較明顯突出之礁台地形,地形十分完備,包含有礁台、潟湖、沙洲、淺灘、水道及島嶼等特殊自然地形,是屬於一標準之環礁地形(參閱圖2)。

▲ 圖1 東沙環礁衛星圖

▲ 圖2 東沙環礁示意圖
東沙環礁其底部係座落於南海北部大陸斜坡水深約300~400公尺的東沙台階上 ,環礁內部為一水深僅16公尺以淺的水域區,內有許多珊瑚丘、小沙洲及淺灘暗礁等分布;而在外環礁部分,水深25公尺以淺是珊瑚主要分布的礁斜坡,寬約數百至千餘公尺,坡度通常很平緩,表面有礁脊和槽溝交錯分布,且槽溝大致呈輻射狀分布,至於水深25公尺以深則為陡坡或斷崖,幾乎呈垂直下降至深海(參閱圖3)。另在環礁的西北尖角至西南尖角處有一天然缺口,而東沙島恰位於此缺口中間,即形成所謂的南、北水道,此兩水道是進入內環礁水域的主要通道。

▲ 圖3 東沙外環礁垂直分區結構示意圖

▲ 圖4 東沙島衛星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東沙島位於東沙環礁西北側,整體地勢低平,最高處約海拔7.8公尺,全區地勢東北稍高,西南稍低,其外形像似一個螃蟹的大前螯(參閱圖4),東沙島東西長約2800公尺,寬約865公尺,面積約為1.74平方公里,周圍海岸線長約8公里,島的東邊面積較寬大,而西邊則有兩條沙脊延伸如鉗,島中環抱一小潟湖如內海,其面積約為0.64平方公里,此小潟湖在退潮時水深不及1公尺。
資訊來源:
http://dongsha.cpami.gov.tw/tw/landform.aspx?forewordTypeID=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