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單元為環境教育系列教室,分為生態物種教室、特殊場域教室及創新遊憩教室。生態物種教室(動、植物教室),介紹各國家公園具代表性的物種;特殊場域教室介紹各國家公園特有的地形地貌及地質;創新遊憩教室介紹目前各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舉辦的創新遊憩系列活動。
創新遊憩教室
健行

▲黃德雄於排雲山莊與登山友合影
圖片提供/ 翁注賢 理事長
(一)高山型國家公園重要遊憩服務—登山嚮導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區到亞洲喜馬拉雅山區,都早已經有專業的旅行社可以為遊客提供整套登山健行的遊憩服務,國內山友出國觀光旅遊也已經有許多人享受過這種服務,並且津津樂道。登山運動發源地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的國家裏,參加登山健行活動是很普遍的休閒遊憩活動,山岳旅行也是很重要的觀光服務事業項目,提供服務的登山嚮導或登山教練普遍受到尊敬,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因為在那裏差不多大家都會接觸到山,也懂得山的危險包羅萬象,對於登山活動的安全管理都很重視,要取得登山嚮導或教練的資格,就要接受完整的教育訓練並定期檢測,才能確保合格的一定水準。
(二)高山型國家公園遊憩服務設施管理
目前台灣山區主要的登山健行活動遊憩服務設施,包括山莊食宿、步道路線、指標地圖、水源取捨、營地位址等,這些硬體設施除了政府主管單位建設外,由岳界與工商企業捐贈或協助興建,以及熱心維護,也可再加強登山健行活動安全的項目。
關於整建山徑步道與指標方面,遊客缺乏公德心的破壞行為是必須要制止與改善的問題。登山社團結繫塑膠路標條子的行為,有時候除了指引方向也還兼有宣傳社團名聲的作用,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研究推廣使用地圖的知識,與建設永久性的指標,並將登山健行路線標準化來解決,像紐西蘭、日本等先進國家的作法。
登山社團以區域性地利之便,協助主管機關單位認養山區的硬體建設,是許多先進國家行之已久的方式。苗栗地區山友以維護馬那邦山的步道,來紀念在喜馬拉雅山區登山殉難的山友徐慶榮,新竹市救難協會以維護大霸尖山山區的安全為己任,都是可以參照推廣的做法。
經過對世界各國及我國高山型國家公園遊憩發展型態之現狀分析檢討,有以下幾點發現:
- 登山健行與觀察自然生態活動都是高山型國家公園的主要遊憩項目。
- 先進國家都有協助遊客在高山型國家公園從事遊憩活動的專業團體與相關服務業者。
- 先進國家都有專業的教育訓練機構傳授山岳遊憩活動必備的知能。
- 山型國家公園對遊憩路線的解說教育與經營管理要特別重視遊客安全。
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提供入園遊客的妥善服務,在山岳遊憩活動的管理部分,應積極規畫管理登山步道路網與據點的服務設施與資訊軟體的提供與維護、規畫設立登山學校以提升登山品質與山岳活動的安全,辦理高山體驗與生態觀察活動,儘可能提供民眾瞭解高山生態、草原生態,並培養親近自然的興趣。
資訊來源: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63&Itemid=42
圖片來源: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93&catid=6&Itemid=40&gp=1
登山

台灣為多山型的海島,山區面積即佔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二,由於半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的高度成長,國際交流旅遊開放帶動山岳活動的蓬勃發展,增加了登山活動人口,而登山活動事故發生率及對大自然破壞的急遽增加亦伴隨而來,山林環境,是台灣最重要的綠色生態廊道,它保有完整的生物棲地,提供美學涵詠的機會與哲學思考的辯證,透過這些具象的體驗與抽象的思考,人們得以發現宇宙的奧秘和力量。國家公園本諸保育、育樂與研究三大目標推動各項經營管理業務,對於推廣關愛保護山岳環境的觀念、舉辦相關登山活動及研習訓練、教導推廣正確及安全的登山技術及素養…等屬於登山學校之目的及課程,亦含括在國家公園之目標及業務範疇,對於設立登山學校,當前的課題是登山倫理及技能提升,以增進登山安全,並落實大自然環保的正確觀念及智識。
台灣的登山團體可以概分為學生團體及社會登山社團。一般而言,學生組成的山社團體的登山教育課程大多每年例行舉辦社團幹部訓練及初、中、高級嚮導訓練;社會登山團體則以年度登山活動為訓練課程,兩者皆缺乏整體性的課程規劃,在缺乏系統性的登山教育情形下,往往就更缺乏良好的知識、技能之教習與傳承,而更增添在山中的危險。
登山教育始終是登山素養與登山安全的關鍵,關乎環境倫理與登山裝備、知識與技能,在台灣,山林環境最主要的破壞可能來自於政策及登山者的不當行為,然而民間所發展出來的登山教育以技能訓練課程為主,「缺乏風險管理與環境倫理的課程」,為了增進國內登山活動之健全發展,登山安全教育之落實:教導登山者的正確的登山安全觀念,並有效落實生態保育之理念。本校由環境倫理與登山素養的省思出發,課程安排循序漸進地學習登山知識、技能與學養,以提昇登山安全;而長遠的目標與宏觀視野,把登山活動推廣到海外國際,以海外遠征作為本校終極教育的學成目標,目前所有課程規劃都設計風險管理及環境倫理兩大概念,以補充當前登山教育的不足。
因為登山活動而引發出來的教育議題可以說是環境教育的一環,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無論登山者或管理者,民間或公部門,必須對此深切體認,共構成為山林的守護者,此即登山教育/環境教育的美麗境界。
資訊來源:
http://npms.taroko.gov.tw/Portaltw/Content.aspx?p=02010501
樹冠探索

根據科學家估算,地球陸域生態系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生物居住在樹冠層裡,森林樹冠層健全與否對於陸地生態系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此,近幾年來雪管處開始針對園區內樹冠層動植物生態進行調查,其中包括鳥類、蝙蝠、昆蟲相及依附植物等。由於以往研究人員需以繩索懸吊方式進行調查十分艱辛與不便,所以在民國100年經由「道法自然探索團隊」與「五峰樹藝」團隊的協助下,完成第一座雪見樹冠平台的規劃設計與建造。
「哇~好高喔!」、「上面有樹屋耶!」、「這麼高爬的上去嗎?」,初次仰望雪見平台的遊客都會有這樣的讚嘆與疑問,而參加這次體驗活動的民眾也多數是第一次攀樹。這次活動目的在學習如何當個樹冠層科學家,除體驗21公尺高的攀樹樂趣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他們上去觀察樹冠生態,因此開始時先在地面向學員簡介,也做了動植物生態圖卡讓他們找一找。運氣不錯,6月的活動剛好遇上依附植物--高山絨蘭盛開,小巧剔透的雪白花朵滿佈枝幹,觸手可及,整個過程中也讓學員們留下深刻感受,也爭相表示下次還要再來。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國家公園辦理102年國家公園週創新遊憩系列活動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活動邀請國人體驗國家公園獨特的自然、地景、人文與生態之美,拉近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將國家公園保育觀念與知識深植人心。活動地點的雪見遊憩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尤其本區蝙蝠、依附植物種類生態多樣化,藉由體驗攀樹方式帶領民眾踏上高達21公尺樹冠平台,並採用環境教育的手法,帶領參與的民眾更深層探訪雪見生態之美,由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喚起大家對自然的喜愛和對生命的崇敬,進而能夠珍惜自然、保護自然,以行動落實生態保育,期使生態資源得以永續發展。
資訊來源:
臺灣國家公園
夜行

「台江青春夜行」,是由台江在地NGO團隊所發起的綠道學習活動,結合了台江拓墾文化、台江國家公園及嘉南大圳水與綠之美;台管處本著家園守護精神,再度攜手團隊合辦,希望鼓勵更多夥伴投入台江山海圳綠道運動、瞭解台江國家公園,進而成為支持國家公園推動保育工作的力量。
台江國家公園擁有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景觀,為引領國民領略台江資源特色之美,特別規劃辦理「2013台江青春夜行」活動,分為102年7月6日的「青春夜行」活動(全程約40公里),與7月20日「青春伴行」活動(全程約20公里),希望鼓勵更多民眾參與體驗。
活動內容兼具環境教育及長途步行之挑戰,期能以台江國家公園濕地為教室,讓民眾瞭解生態資源與生活環境之密切關係,進而成為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之實踐者,落實永續發展之理念。
資訊來源:http://www.tjnp.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66&Itemid=11
圖片來源: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243:youth-campfun&catid=6:2009-06-22-03-36-19&Itemid=40
夜行

102年適逢八二三砲戰55週年,一場震驚中外的砲戰,牽動當時國際局勢的發展,更影響兩岸過去幾十年的軍事對峙,亦讓蕞爾小島的金門承受無情戰火的試煉,而同島一命、同舟共濟的軍民情感,更創造意義非凡的歷史新猷,為紀念此一光榮戰役,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102年823砲戰55週年夜行軍」活動藉以緬懷過往,並讓大家可以體驗軍事操演之部隊訓練。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陳茂春處長表示,本活動以夜行軍步行的方式進行,讓參與活動人員體驗早年常見之軍事操練,軍人為因應夜間作戰需要,須遂行各種作戰型態,藉以瞭解軍人保家衛國的重擔。
活動地點預計從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中山林園區出發至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參加活動人員於當日下午可由金城搭乘遊覽車接送至中山紀念林,或自行開車前往報到。集合後於6點30分正式出發,行程沿伯玉路→雙瓊路→瓊安路→頂林路→至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路程約10公里,步行時間約2.5小時至3小時。讓參加人員體驗從黑暗的夜晚迎向光明,並安排其他的夜間行軍體驗。到達和平園區後大家齊聲唱軍歌或愛國歌曲,並於活動結束後由遊覽車載回金城及中山紀念林,回到溫暖的家。
資訊來源: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36&Itemid=6
圖片來源: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36&Itemid=6
潛水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由於水質清澈、溫度適宜、日照充足,不但珊瑚生長茂盛,同時亦孕育出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及變化多端的海底地形,海底景觀世界非常絢爛瑰麗,是極適合發展海洋休憩活動的區域 。在各項海域活動中,潛水活動的化為人魚與大自然直接接觸和親身探索海洋的美是最令人嚮往和憧憬的水中活動。但是在國內卻無任何潛水活動之規劃工作,因此內政部營建署於75年度首先進行「墾丁國家公園小灣海域潛水育樂之規劃」研究調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亦於76年度完成「墾丁小灣潛水及海域遊憩區規劃」報告,都為小灣潛水訓練中心的誕生提供良好的規劃依據。
小灣潛水訓練中心具有1.2至10公尺不同深度的潛水訓練池及室內研習教室,是國內最完整之潛水訓練場所。同時,除潛水訓練功能外,小灣潛水訓練中心亦成立海洋研究站,以提供本處及學術單位海洋科學的研究,由學術研究的推動來達到海域活動、文化教育的推動和經營管理。
資訊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航行

▲蘭嶼拜訪號於民國100年橫渡黑潮,帶著滿滿的祝福拜訪臺灣
海管處、蘭嶼鄉公所與臺東縣政府再次聯手合作,辦理「2012南島文化藝術節-蘭嶼大船航行暨海洋文化交流活動計畫」,藉由雅美/達悟族人勇於面對海洋的冒險精神和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海洋文化,將呈現臺灣南島語族文化航海冒險的核心價值,和串聯起臺灣及環太平洋地區海洋文化脈絡,扮演展現臺灣、連結「冒險、創新、尊重自然」的新視野,建構和全球永續發展政策理念接軌的永續海洋願景。

▲拜訪號的初生地-蘭嶼東清灣
海管處表示,蘭嶼將以拜訪號的工藝與文化在「2012南島文化藝術節」展現造舟和航海冒險的重要核心價值。原航程規劃因受「啟德」颱風的影響,及尊重大自然的季節天候條件,航程調整為划行東海岸,拜訪號將於9月7日上午8時自屏東興海港出發,並航行到臺東尚武漁港;9月8日上午11時將划向臺東海濱公園國際地標,於下午5時上岸參加「2012南島文化藝術節」開幕儀式;緊接著再於9月9日上午7時由國際地標航行至臺東金樽漁港,藉由航行的冒險精神與國際間的南島語族進行文化交流,希望讓舉世公認、令人讚嘆的海洋文化能在蘭嶼永續實踐與發展。

▲100年7月16日拜訪號抵達臺北大佳河濱公園進行拋舟,彰顯大船榮耀(今年將於9月8日於南島文化藝術節進行拋舟開幕儀式)。
後續蘭嶼大船將在臺東市鐵道藝術村261倉庫舉行「航向美好─蘭嶼海洋文化美展」,展出雅美族人與自然合一的智慧與工藝技術、生活美學,並同時展出現代藝術創作、現代工藝創作等作品,及展演雅美族傳統歌謠、蘭嶼創作音樂、划大船影片等。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瞭解並珍惜蘭嶼獨特的海洋文化。
資訊來源:
http://marine.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79&Itemid=170
靜坐

您有多久沒回到大自然?您有多久沒有聞到自然的花香?您有多久沒有仔細聆聽大自然的樂章?您會覺得精神不濟、悶悶不樂嗎?森林中豐富的芬多精與負離子,可以協助您得到飽滿的精神及愉快的心情!
「陽明山自然體驗」活動過程係透過順流學習的活動方式,引領每個人全心參與並喚醒熱忱,然後將熱忱引導到寧靜的焦點。接著透過敏銳的感官直接體驗,領略自然獨特之處及生命的意義。體驗自然帶領人以自然元素、知識、美感、哲學、生命體察等為基礎,以活動或語言為手段,在自然現場,順應天候、季節、環境氛圍、成員特質等條件,建構出帶領人與被帶領者的自然體驗。
體驗自然遊戲活動能使不同人格特質的朋友,敞開心靈接近自然。體驗自然遊戲最有價值的是,它相信每個人都有對自然的愛與熱望,也都有與自然融合的能力。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程中,所玩的電腦遊戲中虛擬人物可以多次打死,電子寵物養死還能復生,卻沒有機會對自然生命培養感覺,我們就很難期待他們對其他生命形式敏銳與慈悲。活動中讓參加者去扮演其他生命,例如草叢中的蚱蜢,飛翔的小鳥、化身為一片樹葉、一朵白雲、還有化身螞蟻的一趟旅行...,感受成為自然的一部份,和其他生命產生關聯、共鳴、和同理,可以幫助參加者培養對生命敏感。《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曾說,時代變了,現代兒童存在一種現象,稱之為「大自然缺失症」。它提供了一個視角,幫助我們思考自然對於兒童成長以及所有人的影響。在與自然界之間的連結陷入崩解之際,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們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跟自然經驗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
美國自然體驗教育大師Joseph Cornell認為〝自然〞要傳達的是快樂。透過自然的遊戲體驗,在遊戲中讓人們感覺自然是充滿生命力。快樂能引起生命動力,能加強正面意識。環境教育如果開始就帶給一堆問題,反而無法接受,也無法解決。所以自然體驗遊戲的重要原則,是讓參加者快樂地去愛地球。柯內爾的提出五項戶外教學原則:1少教導,多分享。2善接納,多感受。3集中孩子的注意力。4先觀察、體驗,再說話。5整個學習經驗充滿歡笑。
上述透過順流學習步驟進行:1喚醒熱忱,比如扮演一棵樹,每個人樣子都不一樣,透過類似的演出讓人去感受自然本身。2集中注意力:包括集中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的注意力。3直接體驗:比如抱抱樹、跟樹說話,運用大自然的靜坐方式,想像自己是樹梢上正在搖動的樹葉、體驗天上飄動的雲朵。4分享啟示:與他人分享自己方才的感受。活動的內容因應參加者不同年齡層而有所變化,產生不同的體會。讓人真正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提昇環境教育的素養。
印地安的讚美詩:「美景在前,我行走其中;美景在後,我行走其中;美景在上,我行走其中;美景在下,我行走其中。美景圍繞四周,我行走其中。漫步在美的小徑 我生氣蓬勃地行走其中」,讓我們體會到大自然的體驗,唯有親自參與,,聆聽自然的樂章,享受視覺的愉悅,開啟自然心扉,領受大自然豐富而無限的生命智慧。歡迎您一起來體驗自然。
資訊來源:http://www.ymsnp.gov.tw/index.php?option=com_eeventcalendar&view=detail&id=205&Itemid=822
圖片來源:http://www.ymsnp.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6&gp=0&Itemid=228&limitstart=1
天文觀察

墾丁國家公園「與國家公園有約-南十字星光之旅』觀星活動
時序漸入夏,落山風遠離了恒春半島,五月的墾丁在春雨澆淋下,大地重披翠綠青衫,天地一片明淨。為引導國人親近墾丁國家公園明淨的天空、認識春夏星空及屬於南半球的南十字星座,提供知性與感性兼俱的夜空體驗機會,並促使民眾珍惜國家公園少光害及無空氣污染的觀星環境。
墾丁地區視野開闊、無空氣污染、天空淨朗且少光害,是夜觀星斗的極佳去處;而屬於南半球指極星座的南十字,在台灣平地更只有墾丁地區可以清楚看見,南十字星座在墾丁出現的時間是四至六月,以五月的觀賞條件最佳。為讓民眾有緣欣賞這個特別的星座及春夏之間的滿天星斗,墾管處定於5月11日晚間,假區內最適合觀星的貓鼻頭公園舉辦「南十字星光」觀星活動。
夜觀星斗,特別是觀看南十字星座,最好能尋找一個視野開闊、無空氣污染,亦無光害的所在,高山夜晚溫度低,氣候溫暖、海風徐拂的五月墾丁,正是觀賞南十字的理想去處。
資訊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圖片來源:
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mgz&view=detail&catid=27&id=523&Itemid=3&gp=1&limitstart=3
自然觀察
良好的自然觀察習慣
培養良好的自然觀察習慣,切記要六勤:
- 眼勤:隨時注意週遭特殊的現象,多探索、多觀察,積極發現特殊或異常的現象。
- 手勤:善用各種觀察儀器,如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等,只有親自動手觀測,才能發現特殊事務。百聞不如一見!就是這個道理。
- 腳勤:古語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到處觀察,多走一些路,就有機會觀察到更多、更有趣的現象,發覺更多問題。
- 腦勤:學而不思則罔!自然觀察也要多想、多比較所觀察到的事務。
- 討論勤:自然現象包羅萬象,複雜多變,可藉由同好間互相討論,補充或糾正自己在觀察上的不足或錯誤認知。
- 紀錄勤:從事自然觀察,記得攜帶筆記簿,隨時把看到的現象和時間、地點紀錄起來。
良好的自然觀察習慣
自然觀察令人愉快興奮,但前提是事前必須要有好的準備,包括心理上、態度上、工具及資料;
以下幾點是自然觀察應注意事項:
- 出發之前,先將自然觀察所需的資料蒐集齊全,充分了解目的地的資源特色與環境特性。
- 攜帶足夠且適宜的工具與裝備,如野外觀察的儀器、禦寒、防水且具保護作用的衣物和帽子。
- 出發前一定要告訴家人或親友即將前往的地點、聯絡方式及預定返回的日期。
- 切記在國家公園等自然環境保育區或私有土地內,進行採集工作前,要取得主管機關或土地所有權人的同意。
- 野外具有各種難以控制或預知的狀況,因此要避免在野外落單,更不可擅自單獨行動。
- 進行野外觀察一定要安靜,千萬不要大聲喧嘩或撥放音樂,否則敏感的動物馬上會逃逸無蹤。避免騷擾或傷害野生動植物,尤其應避免干擾撫育幼雛的動物。一切以尊重自然為本。
- 善待自然和動植物,試著當動植物的朋友,才能觀察得到牠們。
- 注意採集安全,危險的地方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注意有毒動植物,及避免野獸的侵害,更需注意夥伴和自身的安全。
- 從事野外活動,切記身上不要灑香水,防蟲液要用天然清淡或無味的,以避免對氣味敏感的動物很快的警覺逃離,亦可避免招來蜂螫。
- 利用迷彩雨衣或布料遮掩,或者在隱蔽處進行觀察,以免驚嚇到動物。
- 野外的動植物切記不要帶回家飼養,尤其不瞭解動植物習性時,往往會造成死亡或難以回復的傷害。
- 野外觀察時,要小心輕聲移動,千萬不要突然移動或作出唐突的動作。
- 野外採集時一定要以最少量為原則,但非必要之採集仍應避免,盡量使用相機、素描方式紀錄下觀察結果。
- 仔細聆聽與觀察,大自然只顯露一些暗示給看得懂或聽得懂得人。
- 維持野外地區的清潔,帶走所的垃圾,不要破壞自然環境。
- 野外經常沒有商店、住家,記得要攜帶足夠的飲用水、食物及常用藥品。
水域環境觀察的方法
觀察經驗告訴我們,從棲所特性可以判斷預期可能出現的動植物種類,哪些地方躲藏哪些動物!
以下就是水域環境的觀察方法:
- 跟蹤海灘或是岸邊的動物,觀察其食物、活動範圍及活動類型。
- 觀察潮間帶的岩石表面,那裡經常著生各種動物,如藤壺等。
- 石塊、木頭下面或石縫中經常會有許多動物躲藏其中,可以小心翻開觀察看看。但觀察完畢應注意回復原狀,哪可是許多小動物的家呀!
- 尋找沙地上的各種洞穴,不同動物的洞穴特徵也不同。你可紀錄洞穴形狀、測量大小、和洞周圍的特性。
- 可以用箱型眼鏡直接在水中觀察動物,或用手撈魚網撈起動物於透明水箱中進行觀察及拍照。
- 製作水中觀察箱。利用有蓋透明的塑膠盒,當中裝餌,於蓋上挖一個可以讓動物進出的洞,四周再打一些小洞,如此盒子可沉於水中。當動物進入盒中,便可以進行觀察。
- 水中生物對於水中動靜非常敏感。所以下水後要靜待一段時間,等恢復平靜,動物們才會繼續活動。在岸邊進行觀察,也要放低身體、放輕腳步,避免讓岸邊動物發現,並且一定要維持不動一段時間。
- 檢視被波浪潮水沖到岸邊生物或生物殘骸,也可以是一種不錯的自然觀察。
- 退潮時事進行潮間帶觀察的最佳時機。
- 有些動物身上有刺,如海膽或刺河魨,請戴上手套以免被刺傷。
資訊來源: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0&Itemid=89
圖片來源:臺灣國家公園
賞花

夏天如果你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高海拔山區,必定會看到遍地都開滿色彩麗艷繽紛的花朵,紅色、黃色、紫色、白色,儼然就是一片花海,非常美麗。這些高山植物的花看起來顏色似乎特別鮮艷,為何會如此呢?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原因之一,是為了要「招蜂引蝶」。高山地區一年平均有三至四個月的積雪期。低矮的植物盡皆被冰雪凍住,惡劣的氣候使植物難以生存,所以從春天雪融之後,高山植物必須在短短的八、九個月時間內完成從抽芽、長葉、含苞、開花、授粉、結果到傳播種子的生命歷程,所以它必須要把握時間讓生命的每個階段順利進行,綻放出艷麗的花朵來吸引昆蟲幫它們傳花授粉,以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陽光中的紫外線對植物的生長有抑制作用,高山地區空氣比較稀薄,並無法像平地的植物一樣可以利用空氣來阻隔紫外線,為了避免紫外線的傷害,高山植物會擁有比較多的花青素來吸收過多的紫外線,所以它們的花色就比較濃艷。當你置身高山地區,欣賞這些美麗的植物時,可別一時忘情將它帶回家栽種喔!因為這不但會破壞它原有的自然之美,且多數高山植物在平地是不可能存活的!
資訊來源: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2&sm=4&page=5
圖片來源: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3&mm=5&sm=1&page=2&id=6
音樂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金門坑道音樂節自2009年開始舉辦,今年(2013)已經邁入第5年,成功打造成為金門特色觀光活動。翟山坑道因軍事用途而建,花崗岩洞有如渾然天成的音箱,還有波光瀲灩的美景,如今轉型為觀光景點,加上浪漫優雅的音樂饗宴,相信會帶給遊客不同的體驗。今年坑道音樂節除仍繼續邀請音樂節的催生者張正傑大提琴家擔任藝術總監外,並特別邀請台灣音樂界知名女高音林惠珍老師、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家吳庭毓老師、國際媒體讚賞的亮眼新星小提琴家梁茜雯老師、輔仁大學音樂系教授中提琴家張力文老師、新生代豎琴演奏家梁嘉芫老師。活動也將規劃兩天不同的內容,以供民眾選擇。第一天以女高音、豎琴與弦樂搭配演出為主,第二天則是廣受歡迎的弦樂四重奏的演出。
資訊來源:
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56&Itemid=6
圖片來源:
http://www.kmnp.gov.tw/ct/filesys/file/edu/2013/09/102intro.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