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粗壯、灰黑色,上嘴先端呈鉤狀,嘴角裸皮黃色,虹膜綠色,尾羽略長。繁殖羽頭、頸上長出白色絲狀羽,腰側有白色斑塊,體上為帶銅綠色金屬光澤的亮黑色,羽緣較暗色,體下大致為亮藍黑色,尾羽灰黑色。非繁殖羽似繁殖羽,頭、頸白色絲狀羽消失,腰側亦無白斑,臉頰污白色,通體大致為黑褐色,羽緣較暗色。亞成體色較淡,呈淡黑褐色,頭、頸灰白,較成熟的亞成鳥腹部茶褐色。喜歡結群棲息和繁殖,在魚塭、湖泊、水庫、海灣等水域環境活動。覓食時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鉤狀的嘴箝捕捉魚類,潛水深度可達數公尺深,時間約三、四十秒。潛水飽食後常浮泳水面或站在岸邊、樹上,展開雙翼晾曬羽毛。在中國中部和北部有繁殖紀錄,度冬區則在長江以南。金門地區普遍為冬候鳥,數量可觀,高峰期可達數千隻。 檢視藏品資料
大型燕鷗。嘴長且粗厚,紅色,先端微黑。腳黑色。繁殖羽頭頂到眼下黑色,後頭略具冠羽。體上及翼面為均勻的蒼灰色。臉、喉、頸、胸及腹部白色。尾羽短,白色。非繁殖羽頭部黑色變淡,嘴轉呈橘紅色。飛行時可見翼尖灰黑色,翼下覆羽白色,略具尾叉。亞成鳥嘴、腳的顏色略淡,頭頂黑白間雜,略帶灰色。體上斑駁,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有較多的黑褐色。尾羽暗色,有白色的羽緣及斑蚊。一歲大的亞成鳥,體上的斑駁逐漸消失,頭部更黑一些,尾羽尚有黑色的次端斑。體型龐大,嘴粗壯紅色,頭頂像帶了一頂黑帽子,飛行時雙翼狹長,翼下初級飛羽灰黑色,為本種辨識特徵。主要在漁塭、湖泊、潮間帶及外海活動,經常在水面上巡弋飛翔,動作靈巧。覓食時會先在水面上振翅停飛,發現獵物後才急速俯衝入水補食,以魚類為主食。田墩、慈湖、慈堤外海常見,為金門地區不普遍的冬候鳥。 檢視藏品資料
嘴橘紅色,粗厚且長,嘴尖色彩較淡,腳粉紅色、三趾。成鳥眼圈及虹膜緋紅色,頭、頸、胸、上背、肩羽均為黑色,下背、腰為白色,翼面黑色。尾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基部白色,末端有較寬的黑色。非繁殖羽類似繁殖羽,秋、冬季節有時可以見到喉部出現白色的橫紋。飛行時白色翼帶明顯,翼帶從次級飛羽內側到外側基部延伸到初級飛羽。翼下覆羽、腋羽白色。亞成鳥體色似非繁殖羽,黑色部分略帶褐色,有黃褐色的全緣,嘴、腳、眼均為暗淡。英名Oystercatcher意思是牡蠣捕食者,會利用厚實的喙搥打、敲啄,取食躲在硬殼裡的牡蠣、蚌類。也喜歡在潮間帶左戳右刺,尋找無脊椎動物。為金門地區並不普遍的冬候鳥,少數可能是留鳥。 檢視藏品資料
大型涉禽,嘴長而粗壯,頸、腳皆長,翼寬長,尾短圓。成鳥嘴、眼圈、腳為紅色。頭、頸、胸及體上均為黑褐色,具有暗綠色和暗紫色的金屬光澤,腹部到尾下覆羽白色。飛行時頸部伸直,和鷺科鳥類不同。腋下、腹部白色和黑褐色的飛羽形成強烈對比,初級飛羽分叉很明顯,尾羽開展成扇形。亞成鳥體上的褐色較淺,頭頸及胸部有淡棕色羽緣,嘴為暗紅褐色,腳肉色或粉灰色。剛離巢的亞成鳥嘴、腳灰綠色。通常巢期成對生活,其他季節群聚活動。分布於溫帶及熱帶地區的濕地,大陸的繁殖區在華北,度冬區在華南,金門位於其度冬區的邊緣,僅有零星的發現記錄。近來每年都有一對黑鸛前來度冬,2002年的冬季還帶一隻亞成鳥回來度冬,可見其對度冬區的忠誠度很高。常出現在浦邊海邊、金沙溪口、瓊林水庫、大小太湖等濕地環境。為金門地區稀有冬候鳥。 檢視藏品資料
身材矮胖的岸鳥,嘴頸粗壯。嘴黑色,粗短而先端尖,略微上翹。腳短,橘紅色。繁殖羽頭和臉為白色,頭頂有黑色縱紋,額、臉頰雜有黑色斑塊(黑白圖案視個體有所差異,雌鳥的頭部略帶皮黃色)。喉部白色,前額及胸部為黑色,沾有部分白色。體上為鮮亮的栗紅色和黑色的對比。腹部到尾下覆羽白色。羽尾白色,有黑色次端帶。飛行時可以看見背白色,翼帶白色明顯,翼的基部也有一白色三角形。部分覆羽及三級飛羽為栗紅色,餘為黑褐色,非繁殖羽體上栗紅色消失或變淡,整體為較黯淡的褐色,在繁殖羽為黑色的部分變成黑褐色。亞成鳥有較淡色的羽緣,腳為黃褐色。非繁殖羽時,栗色較淡或不具有栗色,是翻石鷸在度冬區的主要特徵,飛行的時候可以看見黑白羽色對比強烈。單獨或成零散的小群活動。覓食時會將碎石、海草翻動,啄食藏身其下的無脊椎動物或小型甲殼類,由於這種覓食習性,因此被稱為「翻石鷸」。為金門地區普遍的冬候鳥。 檢視藏品資料
大型杓鷸,具有長而下彎的嘴,嘴長為頭的三倍,黑褐色,下嘴基粉紅色。腳灰綠色。繁殖羽頭、頸和胸部為皮黃色密佈暗色縱紋,體上大致為黑褐色和皮黃色對比的斑紋或鋸齒紋,背、腰以及尾下覆羽白色。體下汙白色,佈有黑褐色縱紋。非繁殖羽色澤較淡,皮黃色消失或不明顯。飛行時可見腰部白色三角形延伸到背上,略佈有斑紋,翼下覆羽白色,尾羽佈有密集的黑褐色細橫斑。下腹白色為本種辨識特徵,類似種黦鷸的體下皮黃色到褐色,腰和下背暗色,翼下覆羽暗色。喜歡沿著潮線覓食,利用長而彎曲的嘴左右刺探,由於嘴上滿佈觸覺神經,插入泥沙時,可以感受到兩棲動物的動靜,因此能夠輕易捕食。以蟹類、甲殼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咬到螃蟹常有清洗的行為。 檢視藏品資料
嘴及額頭白色,腳鉛灰色略帶黃綠色,趾具瓣蹼。頭部濃黑色,身體及翼面為石板黑色或略淡的黑色。尾羽相當短。雌雄羽色類似,雄鳥格板略大。飛行時可見次級飛羽末端白色。雖被取名為白冠雞,但是並沒有實質的頭冠,從嘴基延伸到頭頂的白色部分,稱為「額板」,這個特徵構造也是白冠雞最鮮明的特徵。適應淡、賢水環境,在池塘、魚塭、湖泊等水域活動。較少出現在潮間帶。趾具有瓣蹼,能夠潛水覓食,將水中的食物咬出水面食用。雜食性,以水草、藻類及水棲昆蟲為食。浮泳在水面上前進時,頸部會前後擺動,起飛時先快速泳動並利用瓣蹼在水面上助跑,平貼著水面飛翔一段後才高飛。雙鯉湖、陵水湖及慈湖附近的水域常見,為金門地區普遍的冬候鳥。夏季偶爾可見落單的個體,可能是老弱或非繁殖個體滯留。 檢視藏品資料
嘴粗短、黑色,先端呈鉤狀,並具有齒突,腳鉛黑色。雄鳥頭頂灰色,頭上為紅褐色,額及眉白色,過眼線黑色。翼面暗褐色,羽緣紅棕色。喉部、臉頰白色,脅橘黃色,腹部略白。尾羽細長,暗褐色略帶紅褐色。雌鳥整體色澤較黯淡,眉斑較不顯著,體上棕褐色,有些個體的胸、腹會出現麟斑,可能是雌鳥或亞成鳥。領域性很強,單獨在農田、廢耕地以及樹林邊緣活動,喜歡開闊有視野的環境,停棲在突出的枯樹枝、反空降樁及灌叢上,伺機獵食。嘴粗短,先端向下呈鉤狀,嘴的構造和猛禽類似,用來撕咬獵物,腳爪強健銳利,為典型的肉食性鳥類。以小型鳥類、昆蟲、青蛙、蜥蜴為食,有貯食的行為,會將吃剩的食物留在叉枝或勾刺上慢慢食用。為金門地區普遍的過境鳥。 檢視藏品資料
小型陸棲性候鳥,雌雄羽色差異很大。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頂到後頸銀灰色,從額上延伸到眼上以至頸側略灰白。額、臉、喉部及前頸為黑色。背部、肩羽黑褐色,略有淡色羽毛間雜。翼面黑褐色,次及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翼斑。胸、腹以下橙黃色,尾羽更為濃豔的橙黃色,中央尾羽黑褐色。雌鳥體上為淡褐色,翼暗褐色,翼面也有白斑,範圍比雄鳥小。體下灰褐色,腹部以下略帶橙黃色,尾羽橙黃濃,中央羽暗褐色。單獨在道路兩旁、林緣、灌叢、耕地綠籬以及水域附近活動,以昆蟲為主要食物,會定點飛啄昆蟲,也喜歡跳到地面啄食。經常站立在顯眼的枝條上觀望,並不時顫動尾羽。移動時大多作短距離飛行,拍翅快速,動作靈活。為金門地區普遍的冬候鳥,每年度冬的數量相當穩定。 檢視藏品資料
小型鷺科鳥類,頸部粗短,體型比小白鷺小一號。嘴黃色,先端黑色,腳黃綠色。繁殖羽頭頸及胸部栗紅色,頭後具有飾羽,肩及背部有暗藍色簑羽,翼面、腹部及尾羽白色。非繁殖羽時嘴黑褐色,下嘴基黃色,頭頸及胸部為暗黃褐色及白色的條紋縱斑,背羽也轉變成暗黃褐色。亞成鳥的羽色近似成鳥非繁殖羽。單獨出現在溪流、池塘、湖泊等淡水水域活動,常站在布袋蓮、大萍及水蓼上覓食。接近獵物時極為小心謹慎,頭頸伸直靜待,獵物靠近後瞬間快速啄食。以小型魚蝦為食,也會啄食草澤裡的昆蟲。 檢視藏品資料
嘴短小尖細,黑色。腳黑褐色。額及喉栗紅色,眼先黑色。頭頂、體背、肩羽到尾上覆羽為藍黑色,有金屬光澤。翼面藍、黑褐色。前頸到上胸黑色,形成頸環。胸部到下腹白色,尾下覆羽汙白或略帶紅褐色。尾羽黑色,呈很深的分叉,飛行時可見近末端處佈有白色斑點。亞成鳥額及喉的栗紅色較淡或不明顯,頸環為不均勻的灰黑色,頭部黑褐色,體下汙白或淡粉棕色。以黑色的頸環、較白的腹部以及深叉的尾羽跟其他燕子區別。巢築在住家騎樓的角落,以濕泥土參雜草葉碎片,貼壁築成,巢呈碗狀。會修補舊巢使用,或在舊巢上重築新巢,對繁殖棲地具有很高的忠誠度。雛鳥離巢後初期的夜晚仍會回到巢中過夜,親鳥會在巢邊守候看顧,等雛鳥飛行能力更好之後才會真正離巢。為金門地區普遍常見的夏候鳥,一、二月即可見北返的族群,三月到達高峰,是夏候鳥中最早到達金門的種類。 檢視藏品資料
小型鷺科鳥類。嘴黃色,上嘴略帶黑褐色。虹膜黃色,眼先的裸皮鮮黃色。腳黃色。雄鳥頭頂暗石板灰色,體上為紅棕色到黃棕色,後頸的色澤通常略帶淺栗色。喉部略白,整個體下淡黃色,有數條棕黃色的粗縱紋從喉部往下延伸至腹部。雌鳥大致似雄鳥,頭頂栗褐色。飛行時可見藍黑色的飛羽和黃棕色的覆羽形成對比,尾羽呈藍黑色。亞成鳥全身滿佈細縱紋,羽色斑駁。獨棲性,活動在各種水域附近,常單獨出現在水岸旁的蘆葦、水蠟燭叢以及各種水草叢中,伺機啄食小魚蝦,也會在岸邊的草澤裡捕食昆蟲及兩棲類。腳爪有力,能夠攀抓各種草莖,靜立等待。在金門地區不普遍的夏候鳥,冬季可見少數個體滯留。 檢視藏品資料